方树功:当你即将离开这个世界,你最需要什么?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爱德传一基金 Author 方树功
方树功,北京十方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,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常务理事
本文经爱德传一基金会(ID:Chuanyi_2015)授权转载
心灵呵护是临终关怀的重要支持系统,目的是为临终者提供精神慰藉,让生命在平静祥和中谢幕。方树功分享了近十年临终关怀实践中的经验与感悟,认为心灵呵护最核心的是爱与陪伴,是两个生命间的共振、共鸣。临终关怀,是一场生命教育,不仅为了临终者能够安详坦然地离去,更是在破除整个社会的死亡禁忌与恐惧。 “陪伴就是与生命的艳遇。要把每一次的陪伴当成生命中唯一的一次艳遇,没有过去,没有将来,只有当下永恒的存在。”方树功这样说道。
▌生命陪伴生命,生命影响生命
临终呵护包括四个支持系统:医疗护理、生活照料、社会支持系统和心灵呵护。
医疗护理也叫姑息治疗,内容是通过医学手段减轻临终者的生理痛苦。生活照料是指为临终者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,由家庭、养老院、家政公司提供相应的支持。社会支持系统,是指社会总体在法律、制度等方面提供的支持,比如安乐死的实行就需要法律的允许。我们着重讨论的是最后一个系统——心灵呵护,也叫精神慰藉,这也是十方缘近十年来为临终老人提供的服务内容。
心灵呵护又分为两种类型,一种面向有宗教信仰的老人,一种面向没有宗教信仰的老人。在欧美、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,80%-90%的老人都有宗教信仰,所以临终老人的心灵呵护常常由宗教团体提供。而在我国内地,大部分老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,这部分老人就是十方缘致力于服务的群体。
宗教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对死亡有着比较完整的认知系统,所以如果临终老人有宗教信仰,用宗教信仰来支持他们是最好的,简单方便又安全。但对没有宗教信仰的老人,我们应该怎么抚慰他们呢?如果我们只会说“别怕死”,那这种安慰就是苍白的,因为我们自己都没有死过,有什么理由劝对方别害怕呢?所以要提供心灵呵护,我们就要“向死而生”,主动体验临终的感觉。接下来大家可以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:
轻轻闭上眼睛,身体尽可能放轻松,深深地吸一口气,再缓缓地吐出。此刻我们静静地坐在这里,看着自己慢慢地变老,30岁、40岁、50岁、60岁……我们99岁了,躺在病床上,四肢已经动不了了,即将离开这个世界,感受一下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什么?你脑海中的场景是怎样的?
●沙龙参与者 A:
“当我躺在病床上的时候,已经99岁了,我老公比我大,他肯定不在了,我父母肯定也不在了。在我病床边的可能就是我唯一的女儿了,我觉得有她的一个拥抱就足够了。我想到这里,心里就受不了了。”
●沙龙参与者 B:
“其实那一刻我可能不希望被拥抱,因为我觉得我很疼,我就希望能有阳光照耀着我,让我在温暖中离去。而且我希望能一个人呆在房间里,因为我不喜欢家人围在我身边、满脸悲伤的感觉,就让我自己一个人走吧。”
●沙龙参与者 C:
“我想象自己躺在洁净的病床上,很宁静的感觉,祥和而喜悦。外面是金灿灿的枫叶,非常美。方老师提到呼吸的时候,我这种喜悦的感觉仿佛通过呼吸传递出去了,带给了其他的人。最后我也变成了一股轻柔的风,和自然融为一体。”
这些就是人在临终之际会有的需求。所以我们在陪伴老人的过程中总结出来几个核心的方法:第一个方法是“生命陪伴生命”。临终的人会感到孤独和恐惧,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就是爱与陪伴,拉拉他的手、给他一个拥抱就可以带给他力量。第二个方法是“生命影响生命”。刚才有朋友说,希望阳光能照耀自己,临终的老人正是这样,特别需要一个喜悦而祥和的外部能量系统,所以陪伴者要让自己成为喜悦而祥和的存在,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、光明而有力量的状态,才能带给临终者温暖和安宁。
▲ 用生命陪伴生命,让生命影响生命。 © unsplash.com
还有第三种方法,叫“生命唤醒生命”,我给大家讲这样一个故事。
大概是2012年快到春节的时候,我去香山养老院陪伴老人,养老院有个赵老爷子,没有什么亲人,快过节了也没人来看他。我走到阳光房,看到别的那些老人都有亲朋好友的陪伴,只有他一个人坐在轮椅上,系着安全带,手也不能动,静静在墙角发呆。我说:“赵老爷子,我来陪陪你。”他看了一会对我说:“是不是院长说我快死了?”我听到老人这么平静而犀利的话,没有其他念头,直截了当地回答说:“是。”
他的手因病而弯曲变形了,动不了。为了防止手心因出汗太多而腐烂,手里就塞了个毛绒玩具作护具,出汗时能把汗吸走。他把手举起来,问我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东西。我说:“这不是护具吗?”他说:“很多小孩子来到这里,都说我拿的是玩具,这到底是护具还是玩具呢?”
我想了半天,说:“成年人认为是护具,孩子认为是玩具。”他追问说到底是护具还是玩具。我愣了一下,回答说都是。
“你们认为我要死了,但我不一定这么认为。你认为死是什么?小伙子你坐我旁边来。”赵老爷子说。
我搬个椅子坐他旁边,他说:“你把眼睛闭上。你听一听房子里有什么声音?”我说:“房子里都有大家谈论说话的声音。”他说:“你再听听房子外头有什么声音?”我说:“房子外头还能听到公园门口嬉闹的声音。”“还有什么声音?”我说:“我听到风吹得树枝互相交错的声音。”他说:“你听听有没有‘没有声音的声音’。”我说:“不可能,还有‘没有声音的声音’?”他说:“你听听。”
我皱紧眉头听听,突然一瞬间我发现真有“没有声音的声音”,什么都没有。我就笑了,我说:“有有有,有‘没有声音的声音’。”他说:“你把耳朵放下。”我说:“没耳朵还听什么呢?”他说:“你把耳朵放下。”我把耳朵一放下,突然感觉整个世界原来不像我听到的那些东西,还有一个更大的世界,我笑了,我感觉太美了。他说:“你把感觉放下,你把这念头也放下。”就在那一瞬间,我觉得周遭都是生命,那是永恒的东西,我就喜悦得不得了。
等我睁开眼时,已经过去了40分钟,我给老人深鞠了一躬。这就是生命唤醒生命。在那一瞬间,我觉得不是我在陪伴赵老爷子,而是赵老爷子在用他的生命在唤醒我,让我看到了,原来生命是这样的,死亡是这样的,生死是不二的。在做临终关怀的时候,也要用你的灵魂唤醒对方对生命的重新认知,当你们达到共识的时候,所有的问题都会有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。
▌陪伴就是与生命的艳遇
十方缘在服务了10多万人次临终老人后,总结了全世界非宗教的临终心灵呵护的480多种方法,经过很多对比实验后,发现其中108种效果比较明显,后来又在这108种方法里筛选出了10种,即“老人心灵呵护十大技术”,包括:祥和注视、用心倾听、同频呼吸、经典诵读、抚触沟通、音乐沟通、动态沟通、“三不技术”、“零极限技术”、同频共振。
“同频呼吸”的含义是,临终者的呼吸常常是急促的,我们也要让自己的呼吸变得急促,让对方觉得我们“同呼吸共命运”,之后再慢慢把呼吸拉长拉匀,老人的呼吸也会随着我们一起变慢,逐渐平静下来。“动态沟通”指和对方保持动作上的一致。“三不技术”指的是对他人“不分析、不评判、不下定义”。“零极限技术”是让临终老人不停对自己说“谢谢你”“我爱你”。
前几种技术都相对容易,最难的是“同频共振技术”。同频共振技术分为两层,第一层是和陪伴的对象同频。有一个义工去见一个老奶奶,一见面老奶奶就不停朝他喊“打死你”“打死你”。这种情况下,用正常的方式是没法沟通的,这位义工就也对她说“打死你”“打死你”。一来一往好多次之后,她突然露出一点很腼腆的不好意思的微笑,人也平静下来了。
我们也可以和老人一起做一些动作,比如拍手,拍的频率相同、节奏一致,这也是一种动作的同频;也可以一起做游戏,比如“石头剪刀布”。如果在陪伴的过程中,双方都感到自己处于一种能量满满的状态,那就是同频。“同频共振”其实就是两个生命之间的爱,能够感受到彼此内心的快乐悲伤,两颗心紧密相连。
第二层是什么呢?是让我们自己和“天道”同频。天道是什么?就是喜悦祥和“无念”的频率。内心深处没有杂念,这是最高的频率。当我们自己达到这种频率的时候,和老人之间就会产生同频共振,老人慢慢也能成为无念的状态。大家有没有过这种经历,在做某件事或处于某种状态下的时候,大脑中什么都不想?
●沙龙参与者:
“我在滑雪的时候是最为放松的,可以忘却平时工作生活中所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,完全投入其中。”
在滑雪时感受到的这种极致时刻,其实就是生命本身。如果带着这样一种状态,去陪伴爱人或父母,你会突然感觉自己静了下来,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对方也会有无限种可能性,这就是同频共振的秘诀。
对于十大技术,我们总结出了实践中的五步法:觉察老人的心灵状态,觉察陪伴者自身状态,认可老人的心灵状态,自己达到喜乐祥和状态,与老人同频共振。当我们做到最后一步时,我们就要把这些技术全都放下,做到“无念”,“无招胜有招”,只有一份爱、一份陪伴。
“陪伴就是与生命的艳遇。要把每一次的陪伴当成生命中唯一的一次艳遇,没有过去,没有将来,只有当下永恒的存在。”方树功这样说道。
点击关键词,阅读更多文章
公共理性:反思“后现代”|“社会性死亡”|美国大选|家庭主妇|“车厘子自由”|青少年表达|“政治正确”|美国民主党|美国疫情治理|救灾|社会达尔文主义
现代生活:“社会性死亡”|“拼单名媛”|“车厘子自由”|人脸识别Ⅰ、Ⅱ|私域流量|文明码|“政治正确”|小区物业|救灾|社会达尔文主义|美国政治制度|杀妻案